你可曾听过一首歌——“老黑奴”吗?它的旋律深深打动了我,而当余华被它打动,就有了这一部令我们潸然泪下的小说《活着》。如果你不曾读过这本书,那让我为你介绍一下它的光辉历程吧。
《活着》曾荣获过各类大奖,其中有:
1994年,台湾《中国时报》10本好书奖
1994年,香港“博益”15本好书奖
1998年,意大利格林扎纳·卡佛文学奖高奖项
2002年,第三届世界华文“冰心文学奖”
2004年,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
2008年,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
2014年,意大利朱塞佩·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
入选香港《亚洲周刊》评选的“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”
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“20世纪90年代极有影响的10部作品”
这里每一个奖项都实至名归,余华用他的笔告诉世人:再艰难的逆境,也有生存的希望。
你知道“余华”吗?他于1960年4月出生,1983年开始写作。浙江海盐县人,祖籍山东高唐县。他的主要作品有《兄弟》、《活着》、《许三观卖血记》、《在细雨中呼喊》、《第七天》等。长篇小说《活着》和《许三观卖血记》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“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”。1994年,这部长篇小说《活着》还由张艺谋执导拍成电影。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,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。
你要问我为什么会推荐这部小说?不想说他笔下的“富贵”、“家珍”、“凤霞”、“有庆”如何的栩栩如生,总觉得我的语言如此苍白,还是摘两段精彩书评分享给大家吧:
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,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。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,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,已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。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,活着的意志,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。
————《时代》周刊
余华的风格简洁而有力,直抵人心。小说的结尾令人难忘,唯一活着的老人福贵给他的老牛也取名叫福贵。叙述者看着老人和老牛在暮色苍茫中慢慢消失,留下他独自一人: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,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,同样召唤着读者。
————《明星论坛报》
《活着》这部小说有对当时社会的批判,也有对人承受苦难的能力的歌颂。余华用他手中的笔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,又精心赋予人物一个个细节,用黑色幽默与反讽的表达手法诉说着苦难中的亲情、爱情、友情。
于我来讲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:以笑的方式哭,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。如今,在疫情形势下,当我们的生活不得不按下暂停键,当看着一批又一批勇士逆流而上;当每天睁开眼睛看到一个又一个的新增;当看到四月里的暴雪和狂风,不由人心底沉甸甸的。但,那又怎样?我们还都活着,无论是每日不辞劳苦奔波在各个社区的大白、义工;还是坚守岗位、舍小家为大家的职员;或是方仓里激情起舞的患者们,每个人都在以最简单、最平凡的方式,去展示生命中最顽强、最动人的精神力量。
所以就让我们在平凡中享受幸福,因为我们正活着!不管生命赋予了每个人怎样的责任,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力、尽量、尽心、尽意地完成它。
居家的日子,除了线上活动、油盐酱醋,一本好书,就如同暗夜里的一束光,它能拨开云雾,照亮前路。把余华的这部长篇小说《活着》推荐给大家,希望我们都能用心的、感恩的“活着”。虽然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,是因为不得不来;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,是因为不得不走。可这中间,在这充满希望的日子里,我们都要坦然接受命运的馈赠,好好的活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