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分享读书心得的通知时,正在居家隔离时期,我坐在书桌前认真思索着如何开启完成这个任务。儿子从包里拿出一本书,递给我:“妈,你写写这本书的读后感吧,挺好的。”
我的目光投向儿子递过来的那本书,认出了它是余华的《活着》。我思绪的大门不经意随着书页慢慢打开了,回想起自己也曾经沉浸在这本书所塑造的悲惨人生里。余华的语言不华丽,不磅礴,却用简单直白的文字和普通人物对话,客观冷静地刻画了一幕幕让人揪心的苦难场景。
还记得我第一次读完《活着》是在求学读书阶段,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刚好黄昏,黑暗一点点侵蚀,我也仿佛在余华笔中走完了富贵的一生,见证了他的满目疮痍,失无所失。书的名字叫《活着》,可是书里的人物基本都死了,富贵年轻时过着大富大贵的生活,但却染上赌博恶习,输光家产,这是上天对他的惩罚,成年人总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。至此,富贵开启了他极其苦难的一生:他先是被拉去战场做炮兵,返乡已是数年以后,母亲早已病逝,女儿凤霞也因一场高烧变得又聋又哑。数年后,儿子被抽干血,没了心跳,女儿死于难产,妻子病重缠身离世,女婿在工地被钢筋压死,外孙吃豆子撑死......到结尾合上书的那一刻,眼前出现的是瘦骨嶙峋的徐富贵,腿上沾满了泥巴与一头老牛相依相随的身影。当时只觉得为什么余华要把人世间的苦难都降临到富贵一个人身上,一次次的希望带来的不是光明,而是一波接一波的打击。
我第二次再看《活着》是在刚工作的前几年,有了一些经历之后,除了对富贵的经历饱含同情外,更多的是钦佩他承受苦难的能力,以及讲述自己一生经历时表现出的洒脱、乐观的态度。
我第三次读《活着》,就是源于写这次读书心得。我们现在的安定团结、繁荣昌盛,与徐富贵所经历年代的动荡不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这正是我们国家,我们中华民族向前进步的充分体现。特别是面对这次疫情,我们的国家,我们的体制,我们的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。徐富贵的命运随着历史的动荡上下颠簸,与他相比,我们是幸运的,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和平、稳定、富强的。
余华在前言中写到“活着,在我们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,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,也不是来自于进攻,而是忍受,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,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、无聊和平庸。”我才真正明白了这个故事要表达的寓意:它不是让我们去逃避现实,浑浑噩噩地度过自己这一生,而是贴着我们的耳朵告诉我们:“你只需要去好好生活,去坦然的接受生活中的美好,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,在平凡的生活工作中踏踏实实,脚踏实地地做着每一件事。”
我们身处福中,疫情期间多少人失业,多少行业举步维艰,作为拥有“铁饭碗”的教师,我们当中一些人总在浮躁,抱怨着工作的忙碌,叫喊着生活的艰难。我想我们从未经历真正的磨难,缺少的正是富贵这种面对困难从头再来和坦然接受的勇气,面对不幸要足够忍耐,面对责任能够勇于承担。人生如逆旅,你我亦是行人,也应该为了真正的“活着”而活着。